基层探讨 | 如何推动惠阳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提升城市品质
当前,惠州市积极推进“国内一流城市”建设,对惠阳区做好空间规划及总体城市设计工作,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指引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有序开展,对于土地资源保障的效率、结构和质量都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历史原因,惠阳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在规划管理、审批实践中,面临对土地的开发管理缺乏科学、精细化的制度指引,存在控制指标“一刀切”的粗放式管控的问题;城市建设方面,存在现状开发无序、核心区强度不突出、部分生态敏感区建设量过高、相对缺乏对城市形态与空间环境的系统引导。
针对上述问题,惠阳区需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城市设计工作,规范城市建设,塑造城市特色,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同步高品质、高质量落地,助力惠州市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城市”。
一是把握城市设计重点。针对重点区域、核心片区、重点产业园等,在促进土地资源高效配置和集约利用、有效支撑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构建差异化的产城融合模式,引导活力高效的功能空间,塑造创新型城区,保障重点区域的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开发建设。针对惠阳区现状旧城区,制定城市双修及微城市设计的管控办法,完善旧城区的空间品质,提升城市的人居环境。
二是精准配置城市容量。在大湾区的背景下,从城市群关联性出发研究惠阳区的总体空间发展潜力及资深特色,关注山水林间格局,加强产业和“人”的研究,并用大数据等手段评估惠阳区现状发展状况,为总体城市设计提供依据。识别惠阳区重点建设区域,如秋月湖、惠阳CID、南站等重点产业片区、综合服务中心以及轨道周边,在地区承载能力等总体容量控制的前提下,将提升容量向该类战略性地区进行倾斜,支撑地区的发展。
三是盘活低效用地资源。当前惠阳已进入存量开发的阶段,大量低效工业用地、回拨地、旧村庄等面临着二次开发。借鉴深圳城市更新方法,通过对城市设计单元的合理边界划分,解决原控规“一刀切”的历史遗留问题。通过资源“肥瘦搭配”,解决利益平衡,挖掘协调各方利益共赢的发展模式。保持片区单元地块内总体统筹平衡,建立密度分区,在分区容量总体控制的前提下,制定转移和奖励相应规则,通过容量提升一揽子解决原有低效用地二次开发的历史遗留问题。
四是实施国土空间精细管理。识别城市形象重点地区,对强度、高度、风貌、色彩等要素提出原则性要求。在密度分区指引下,通过清晰透明的计算规则实现与地块开发强度挂钩,指导控规编制、城市更新以及土地出让要点的规划指标拟定,在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管控指标要求同时,实现国土空间的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