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存量、严控增量,珠海市临时用地复垦取得显著成效
为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严格履行临时用地土地复垦监管职责,珠海市自然资源局以创新工作机制为抓手,坚持“消化存量”与“严控增量”双管齐下,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临时用地土地复垦工作。累计完成739宗共计2095.7319公顷存量临时用地复垦,整改率达89.69%。探索形成具有珠海特色的土地复垦新路径,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高位推动+分类定策+纵横联动+台账跟进”的处置新举措,打好存量化解“组合拳”
高位推动强统筹
珠海市自然资源局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动,构建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协同联动机制。通过先后6次专题会议部署整改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政策执行刚性。
分类定策准突破
按照“先易后难,实事求是”的原则,逐宗分析研判复垦难点及处置路径,实施重大项目“一案一策”的个性化解决方案,精准突破难点卡点。
纵横贯通聚合力
向上积极与DB电子游戏官网及省整治中心沟通举证,争取政策支持与实操指导;向下落实技术指导,开展系统填报业务培训,安排专人包干各区,全程跟踪进度;横向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打通监管、执法、税务合作链条。
规范台账督实效
实行“批一宗、录一宗、管一宗”原则,建立电子化台账,动态更新整改进度,提升复垦质效。建立复垦进度通报制度,形成“每周通报+函知预警+倒计时提醒”的信息公开机制,督促工作落实。
构建“源头管控+从严监管+主动服务+宣培并举”的管理新格局,拧紧临时用地“安全阀”
建章立制强管控
根据存量整改中发现问题及实际工作需要,珠海市自然资源局牵头修订《珠海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将临时用地审批权限从区级收归市级;制定印发《珠海市临时用地管理工作指引(试行)》及18份配套模板,实现全链条标准化管控,有效降低后期复垦工作难度。
从严监管遏新增
针对临时用地土地复垦环节印发11份模板文件,统一标准细化要求,对齐监管“颗粒度”。创新“涉耕必提级、审批必联审”机制,联合局内12个科室预审、会审,实现审批、复垦与执法各环节的全链条无缝衔接。建立临时用地巡查制度,定期巡查已批临时用地范围内使用情况,发现违规建设及时叫停整改,到期未收到复垦验收申请及时出具土地复垦提醒函和督促函。
现场服务解难题
借鉴DB电子“双随机、一公开”经验,市级层面组建联合技术指导组,采取“内业核查+外业踏勘”的方式每半年一次抽选各区临时用地项目开展现场服务,解决基层复垦技术难题,变“被动监管”为“主动服务”。
宣培并举树标杆
组织多场专题培训和答疑会,并邀请省厅和省整治中心专家莅临现场,面向市、区两级涉及的临时用地职能部门、用地单位开展临时用地复垦政策宣贯培训,派发复垦要求等相关资料,全市累计200余人次参加,有效提升参训人员政策理解与业务能力。
创新驱动激活力,各区探索复垦管理“新路径”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统一谋划布局,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立足合作区特色,创新出台政策
结合机构改革与管理实际,合作区更新出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临时用地管理工作实施细则》,涵盖“申请—审批—监管—退出—复垦”全链条,实现审批标准化、监管清单化、复垦责任化,为合作区临时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创新实施“两统一、一差异”管理模式
统一规划全岛临时用地布局,全面梳理可提供作为临时用地的地块,统筹协调土地资源及城市规划与开发时序、项目建设的关系;统一编制复垦方案,创新对区域内所有符合办理临时用地的土地统一编制复垦复绿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简化审批流程,保障复垦质量;实行临时用地补偿费阶梯收费,创新采用“阶梯式”地价管理模式,运用价格手段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复垦前
复垦后
斗门区:
建立联动机制,构建“协同共治责任链”
强化税政联动与闭环管理机制
斗门分局联合区税务部门落实耕地占用税征退机制,审批时同步抄送税务部门,督促用地单位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待复垦验收合格后,依法退还税费,通过经济杠杆实现“用地有成本、复垦有动力”的正向激励,提升用地单位落实复垦义务的主动性。
强化检政联动与法治保障体系
斗门分局联合区检察部门开展临时用地监督管理磋商和外业核查,依法要求土地使用权人落实复垦责任。积极参与司法部门普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典型案例公开、以案释法等方式,向用地单位和社会公众普及土地复垦的法定要求,引导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法治环境。
复垦前
复垦后
下一步,珠海市自然资源局将秉持“全链条监管+全过程服务”理念,持续靶向发力,以更坚定的决心、更系统的举措、更创新的机制,全力破解临时用地复垦难题,推动土地复垦从“治已病”向“防未病”转变,向着生态优先、集约高效的目标大步迈进,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集约发展提供“珠海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