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电子

广东省202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时间:2025-06-06 17:56:04 来源:本网 文号: 【字体: 【打印】

  6月6日,DB电子游戏官网在深圳举办202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DB电子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海洋局局长屈家树出席会议,对《报告》进行全面解读,并答记者问。以下为文字实录。



1.jpg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女生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DB电子游戏官网新闻发布会。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天,我们齐聚美丽海滨城市深圳,开展广东省“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活动,并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DB电子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海洋局局长屈家树同志介绍广东省海洋经济运行总体情况,发布《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并邀请DB电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周琳静同志、海洋规划与经济处处长杨德倩同志、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徐天同志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下面,首先有请屈家树副厅长作发布。

  屈家树:各位记者朋友,各位民主党派朋友,同志们,大家好!首先,我谨代表省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DB电子游戏官网、省海洋局衷心感谢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我省海洋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2024年,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重要论述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20234月视察广东时提出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重要指示要求,省委成立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委员会,聚焦打造“海上新广东”,“一盘棋”全方位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海洋生产总值连续30年领跑全国,坚决扛起了海洋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任。下面,我就2024年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情况作个简要介绍,正式发布《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

  据自然资源部核算,2024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2.00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4%,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五分之一,占地区生产总值七分之一,对地区经济名义增长贡献率达27%。海洋三次产业持续上扬,三次产业结构比3.4:31.0:65.6。实体经济持续稳步发展,海洋制造业增加值超5000亿元。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持续增强。

  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蝶变焕新。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超6800亿元,同比增加7.5%。打造“粤海粮仓”,全省新建成624个重力式深水网箱、7个桁架类网箱,深水网箱养殖水体全国第一,“湛农1号”“伏羲一号”“格盛1号”等一批国内领先的养殖装备下水,15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全速建设。恩平油田群、乌石23-5油田群以及惠州埃克森美孚一期、湛江巴斯夫首期等一批重大油气化工项目顺利投产。“海上文旅”高品质发展,在全国率先出台游艇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海洋旅游规模全国第一。

  海洋新兴产业聚能起势。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达411亿元,同比增长8.3%规模发展“海上绿电”,全省累计建成投产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跃居全国首位。“海上装备”加快发展,国内和东南亚国家深远海养殖装备60%实现广东设计制造,“海基二号”“明阳天成号”等海洋重器建成。形成金枪鱼肽粉、海水螺旋藻多糖等多条海洋生物功能原料生产线或中试线

  海洋未来产业提前布局。前瞻布局深海矿产、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海水制氢、海洋碳汇、海洋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在广州建成入列,全球首次深海采矿6000米级海试完成,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成功试运行,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航线常态化运营。

  近年来,我们统筹“向海”规划,协同“耕海”要素,坚持科技“兴海”,打通“下海”通道,疏通“亲海”平台,构筑“护海”体系,推进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打造海上新广东。

  一是统筹“向海”规划,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充裕。

  规划引领空间合理布局广东在全国首批出台国土空间规划,今年率先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陆海联动,合理布局“城、湾、岛、岸、堤”,促进形成点上开发、适度聚集、优近拓远的海洋空间格局,构建“一线管控、两域对接,三生协调、生态优先,优近拓远、湾区发展”的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充裕。在省管海域6.47万平方千米范围内,划定海洋发展区4.4万平方千米,占海域面积的68%。支持现代海洋牧场、深远养殖和智慧渔业发展,划定渔业用海区2.93万平方千米,占海洋发展区总面积的66%。支持港口、航运、跨海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划定交通运输用海区3935平方千米。支持规模化发展海上风电,加速构建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划定工矿通信用海区6665平方千米。预计在围海养殖区、海洋风电场、电厂温排水区、闲置或废弃盐田有552平方千米可供规划建设。将361个海岛划定为发展类海岛,为无居民海岛保护开发预留空间。

  二是协同“耕海”要素,山海互济活力凝聚。

  汇集人才、资金、技术、海域、数据五大要素,推动陆地企业、资金、人才转身向海、转身下海。

  涉海人才技术聚集。2016-2024年,广东涉海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人员全时当量年均增速均超10%,有效推动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海洋渔业、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油气及海底矿产开发利用等领域专利公开数近1.8万项,同比增长9%。

  涉海企业活力迸发。全省涉海企业总数突破8万家,涉海“四上企业”数量近6500家,同比增长5%,存量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涉海专精特新企业等数量稳中有升。

  涉海资金投入加大。2024年,省财政投入近40亿元建设海洋强省,带动各沿海地市配套近百亿元发展海洋经济。

  三是坚持科技“兴海”,海洋新质生产力澎湃。

  海洋六大产业专项拉动创新成效显著。2018年以来,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累计安排20亿财政资金,支持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天然气水合物和海洋公共服务业等海洋六大产业发展,开展创新产业项目315个,攻克280项关键技术,25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20项技术国际领先,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装置215项,带动产业产值约218亿元。去年,由行业内代表性专家评选,我们首次发布了浮式海上风电平台全耦合动态分析及其装置研发、半潜式新型绿色能源智能养殖系统、基于水声通信的水下WiFi网络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等十大先进技术成果,今年,我们继续发布 “面向海洋测绘的北斗星基增强系统研制及应用”等、海水营养盐原位监测传感器关键提升研发与产业化、3500米级超深水高压海底管道研制及产业化等十大先进技术成果,成果介绍印制成展板,就在今日活动现场展览开放。

  海洋科创载体能级提升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正式揭牌并启动首批海上试验,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广东)基本确定选址,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建设一体化推进建设,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进展顺利。

  四是打通“下海”通道,港产城整体布局。

  以港为基立体交通运输网加快打造。广东港口岸线总长度251千米,建成6个亿吨大港,构建起以广州港、深圳港为核心的珠三角港口集群,以汕头港、湛江港为核心的粤东、粤西区域枢纽港群,形成“一核两极”港口格局。2024年,全省主要沿海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7.9亿吨,占全国沿海港口外贸吞吐量的16%。深圳港、广州港分别位居全球集装箱港口吞吐量排名第4位、第6位。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狮子洋通道、深南高铁、广湛高铁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形成以大港串联海陆通道的高效交通网。

  以城为核“一湾五圈”现代海洋城市发展格局逐步构建。高标准打造环珠江口“黄金内湾”,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为战略支点,建设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广州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强化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国际竞争新优势,培育湛茂、汕潮揭都市圈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实现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五大都市圈一体化、跨圈联动的现代海洋城市发展格局。

  五是疏通“亲海”平台,蓝色生态底色擦亮。

  三屏五江多廊道的生态安全格局基本构筑。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08万平方千米,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五大工程”,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超200千米、修复滨海湿地超56平方千米,打造魅力海滩77个,建成美丽海湾15个,建成7个“和美海岛”,建成各级涉海自然保护地124个,保护面积3900平方千米,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90.6%,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珠海市东澳岛东澳湾重点海湾整治项目、惠州惠东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获评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逐步形成陆海联动、通山达海的生态保护修复蓝图。

  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支持创造新高近五年我省累计获得中央及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超25.76亿元,开展中央及省级海洋生态修复项目33个,其中2024年度中央财政资金申请工作中获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广州、珠海、江门、惠州、阳江等5市参评项目全部入选,将获得2025年度中央财政补偿资金16亿元支持,项目数量、金额约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

  蓝碳产业高地逐步打造。营造修复红树林超55.2平方千米,建设湛江、江门、惠州等4个万亩级红树林,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完成全国首宗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蓝碳经济含绿量有力提升。

  六是构筑“护海”体系,资源保障治理能力提升。

  智慧海洋建设加速。打造海岸带专项规划“一幅图”、海域海岛动态监管“一张网”、海洋大数据“一朵云”服务平台,实现海洋资源数字化监管。

  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有力。2024年全省批准用海面积超300平方千米,同比增长约76%。全省已批准海上风电项目用海36宗,用海面积153平方千米,装机容量1617万千瓦;已批准核电项目用海3.37平方千米,总投资额约1543亿元,保障了广核广东太平岭核电厂一期工程、广东陆丰核电站5、6号机组项目、广东廉江核电项目一期工程等一批核电建设投产;已批准海上光伏用海面积9.12平方千米,支持“渔光互补”“风光互补”等项目融合发展,保障珠海市三灶鱼林村光伏复合项目一、二期,广州发展台山渔业光伏产业园三期等8个海上光伏项目下海。

  用海管海机制改革红利充分释放。探索开展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推进“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上光伏+滨海旅游”融合发展。全面实施海洋产业园整体海域使用论证,全省海洋牧场海域使用整体论证总面积超过1600平方千米,保障10个沿海地市选址建设24个海洋产业园,正加紧开展未来5年海洋牧场拟选址区域整体海域使用论证。大力推行海洋牧场“标准海”供应统一完善用海前期工作,多个海洋牧场实现“拎包入驻”“拿海即开工”,广州南沙港港务公司于近期还在全省首家享受了“交海即交证”的改革红利。

  各位媒体朋友们,各位民主党派的朋友们,经济大省挑大梁,广东必有新作为。省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DB电子游戏官网、省海洋局将继续以“谋海”的远见、“闯海”的魄力、“耕海”的智慧、“活海”的动能、“护海”的担当,在广东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中,继续贡献力量勇争先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家树副厅长。现在进入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围绕本次发布会内容举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请问哪位记者有问题?

  主持人:下面有请前排第四位记者提问。

  新华社:请问在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挑大梁上,自然资源部门如何发挥作用?

  屈家树: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作为经济大省、海洋强省,广东更应有担当、勇争先、走在前。自然资源部门是自然资源和海洋主管部门,也承担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职责,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保障经济发展的“责任人”。

  一是发挥海委办协调作用,聚力各方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广东成立由省委书记任主任的省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DB电子,出台了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意见以及海洋强省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并每年印发海洋强省建设年度工作要点。在今年的年度要点中,将发展海洋经济、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作为海洋工作的重中之重,海委办将协调自然资源、发改、工信、农业、交通运输等各部门齐抓共推,聚力建设海洋强省,发展海洋经济,通过实时跟进、提请调度、综合评价等多种方式确保工作有序有效开展。今年,我们还将研究出台广东海洋强省指标体系,多维、综合、科学引导广东海洋强省建设。

  二是以规划引领精准布局,保障海洋产业发展空间我们统筹空间规划,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体系,陆海联动,统筹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规划和总体、详细、专项三类规划,并有效对接制造业、港口、科技、能源、金融发展规划,促进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融合联动,以空间规划支撑发展所需的要素资源。我们将全面实施好今年出台的《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引导“城、湾、岛、岸、堤”合理布局,促进形成点上开发、适度聚集、优近拓远的海洋空间格局,指导各沿海市加快出台市级海岸带规划,进一步完善海洋空间体系,更加有力保障产业发展空间。当前,我们正在抓紧研究出台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意见,以城为核构建“一湾五圈”现代海洋城市发展格局,高水平打造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建设广州、深圳、珠海等一批引领性现代海洋城市。

  持续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催生海洋新质生产力。不断创新资源要素供给方式,精细化配置用海资源,提升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海洋牧场、能源、港口、交通等重大项目用地用海用林服务支撑,全流程服务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极地综合保障基地等重大涉海平台落地广东加快建设。以自然资源创新性配置催生海洋新质生产力,精细化管控海岸线,打造“黄金内湾”岸线管控示范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划定和实施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持续深化海岸线占补指标交易、海域使用立体分层设权、海洋牧场“标准海”供应,探索高效用海试点。

  主持人:下一个问题,请前排第五位记者提问。

  人民日报:2024年以来,广东在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方面有哪些新作为、新进展?

  屈家树:这个问题我们请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周琳静同志回应。

  周琳静:近年来,我厅认真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会同省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2024年以来,我厅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持续发力,助力海洋生态修复工程高质量发展向纵深迈进。

  一是持续推进海岸线整治修复、魅力沙滩打造、滨海湿地修复、海堤生态化及美丽海湾建设等海洋生态修复“五大工程”建设。我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中央财政资金申请工作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广州、珠海、江门、惠州、阳江等5地市参评项目全部入选,将获得2025年度中央财政补偿资金16亿元支持,单个省份单次获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十四五”期间,全省已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超160千米,修复滨海湿地超5600公顷,其中汕头南澳岛、珠海东澳岛以及惠东考洲洋红树林等一批项目陆续获批自然资源部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二是高质量推进红树林营造修复国家任务加快完成按照《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相关工作要求,“十四五”以来,我厅联合省林业局多措并举,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与规划,编制出台相关技术指南与标准体系,做好红树林保护修复技术支撑,夯实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基石,不断创新红树林保护利用模式,高质量开展、高水平推进国家下达我省8000公顷红树林营造修复“硬任务”。截至2025年4月,全省实施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超220个,累计新营造红树林约338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约2354公顷。正在积极推广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持续探索红树林碳汇开发交易新模式,成功完成我国首单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与红树林保护碳汇开发交易,形成“深圳经验”“惠东经验”。

  三是在项目储备到建设实施全流程管理方面持续发力。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考虑我省陆域-流域-海域完整自然地理单元及重要生态系统突出生态问题,指导我省各地市系统谋划申报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跨市域或省域“山水工程”项目、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以及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同时优化整合现有资金每年支持一批省级“山水工程”及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与督促指导力度;项目后期落实验收备案、综合成效预评估等收尾工作,将生态修复项目管理做细做实做精,为海洋强省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根基。

  主持人:下一个问题,请第二排第五位记者提问。

  南方日报:今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请问规划在加强海洋和海岸带国土空间管控上做了哪些创新探索?

  屈家树:这个问题我们请海洋规划与经济处处长杨德倩同志回应。

  杨德倩: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广东岸线漫长、海域辽阔、岛屿众多、港湾优良、滩涂广布。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用好宝贵的海洋资源,于今年1月在全国第一个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从四个方面努力打造陆海协同、全域管控的“广东样板”。

  一是聚焦海洋规划分区管控及海洋产业空间保障,坚持“优近拓远”布局海域空间。规划总面积11.8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6.47万平方千米、陆域面积约5.33万平方千米。按照“疏近用远,生态优先”的原则,划定海洋生态空间2.1万平方千米、海洋发展空间4.4万平方千米,精准配置用海要素,海洋发展空间内划定渔业用海区2.93万平方千米、交通运输用海区3935平方千米、工矿通信用海区6665平方千米、游憩用海区471平方千米、特殊用海区1519平方千米、海洋预留区2161平方千米,细化880个功能分区。创新性提出立体分层用海、时序用海、多用途用海等新型用海模式,引导海洋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海域利用效率,激发海岸带活力潜力。

  二是聚焦海岸线管控及公众亲海空间保障,坚持“一线管控”构建活力人居海岸带。全省海岸线划分为严格保护岸线692段、限制开发岸线558段、优化利用岸线382段,实行分类分段精细化管控;建立实施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合理引导海岸线向陆一侧开发建设活动管控,加强海岸带地区风貌指引;加强自然岸线保护,创新性提出打造生态涵养型、海洋文韵型、城镇活力型、旅游休闲型四类特色亲海岸线,构建亲海服务体系,推动人与海洋和谐共生。

  三是聚焦海岛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保护优先”推进海岛精细化管理。统筹兼顾海岛资源保护和利用需求,优化提升有居民海岛发展水平,发展海岛特色产业,推动海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建和美海岛;将全省1906个无居民海岛划定为1545个生态保护类海岛和361个发展类海岛,以清单式管理模式加强无居民海岛分区分类管控,探索多元化的无居民海岛保护利用方式,推进海岛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

  四是聚焦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优势互补推动形成开放活力的海岸带发展格局以“六湾区一半岛”为空间载体,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战略,推动形成开放活力、优势互补的海岸带发展格局。其中,将环珠江口湾区、大广海湾区、环大亚湾区打造成为国家战略引领的开放型经济高地,将大汕头湾区、大红海湾区、大海陵湾区、雷州半岛建成区域联动的特色产业发展基地。

  接下来,我们将实施好省级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指导市级规划尽快出台,构建多级、立体、系统海洋空间体系,推进形成“一线管控、两域对接,三生协调、生态优先,优近拓远、湾区发展”的海洋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助力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打造“海上新广东”。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请提最后一个问题。有请前排第三位记者。

  广东卫视:2024年广东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从指数结果看,主要积极因素有哪些?

  屈家树:这个问题我们请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徐天同志回应

  徐天: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增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形势,广东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两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4%,形成以广深为核心引领,东莞、惠州、湛江、珠海等为重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其中广深“双核”海洋经济总量超万亿,东莞等3个地市突破千亿大关,湛江、阳江两市海洋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均超30%。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13.6,比上年增长1.2%。主要在海洋科技、协调发展、对外开放、民生福祉等四个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新突破。

  一是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稳步增强。我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2016-2024年,涉海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人员全时当量年均增速均超10%,有效推动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显著成效。“梦想”号、“南鲲号”“天成号”等一项项“全国首个”海洋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24年全年主要海洋领域专利公开数近1.8万项,同比增长9%。

  二是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扎实推进一方面,海洋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海洋经济结构加速优化。2024年,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3.4∶31.0∶65.6,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名义增长8.3%,是2015年近3倍,占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5.6%。另一方面,山海协作模式激发区域协调发展活力,区域结对帮扶和合作联动持续深化,以“飞地+飞海”模式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的阳珠澳合作示范区;涉海交通基础设施聚线成网,集港口、铁路、公路于一体的多式联运网络发展成形,全年新开发铁海快线8条。

  三是海洋领域对外开放扩面提质我省持续加强与东南亚、欧洲等地区经贸合作,2024年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地区)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8%,外贸总量连续39年居全国首位;全省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同比增长10%。涉海展会品牌化国际化进程加快,成功举办202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等国际高端展会。

  四是海洋发展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海水产品供应维护粮食安全大局,2024年海水产品产量达508万吨,同比增长6.3%,人均海水产品供应量39.9千克;海洋渔民人均纯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6-2024年年均增速超8%;海洋旅游产品供给日趋丰富,推出海上风光跳岛游、游艇水上观光游、海丝文化遗产游等滨海主题的省级旅游精品线路,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恢复常态化运营,2024年全省国际邮轮旅客吞吐量近11万人次,同比增长超4倍。

  2025年,是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虽然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能会加深,但广东省作为海洋大省,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同时,全省上下协同发力,积极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相信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态势依旧稳中向好、稳中提质!

  主持人:谢谢徐天主任。如果各位对今天发布内容还需进一步了解的,可于会后将问题提交我厅,我们将积极给予各位反馈。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各位民主党派朋友们和社会各界,继续关注、支持、监督我省自然资源和海洋强省建设。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屈家树副厅长,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大家!



金沙博彩 博彩平台 AG真人 世界杯官网买球平台 足球外围平台